9月5日,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陈超受邀在黑料网-91黑料-黑料吃瓜
三楼会议室开展题为《隋唐大运河安徽段辐射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》的讲座。本场讲座由黑料网-91黑料-黑料吃瓜
教授曹金萍主持。

陈超援引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谭其骧1962年的经典论文作为开篇,清晰梳理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脉络。他表示,东汉至北宋时期黄河曾长期安流,南宋初期因自然与人为因素发生改道,在苏、鲁、豫、皖交界形成黄泛区。在大运河遗址论述环节,陈超将重点放在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通济渠上,表明这一水利工程在古代交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——它不仅是连接中原腹地与东南沿海的“物资转运大动脉”,更是推动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。他借助考古最新资料,复原了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河道的宽度、深度及码头、堤坝的结构,并以开封段出土大量南北方瓷器残片为例,印证了其作为“古代货运黄金水道”的繁忙景象。陈超还介绍了唐宋对汴河(即通济渠)的系统治理:设立都水监等专职机构,定期清淤、加固堤坝,采用“木岸狭河”收窄河道、提升流速、束水攻沙,并配套修建水闸、斗门,拆除碍航建筑,形成了一套涵盖通航、防洪与疏浚的完整管理体系。关于黄泛的影响,他作了辩证分析:一方面,洪水造成人员伤亡、引发瘟疫,淹没农田、破坏交通与水系,导致经济停滞和生态退化;另一方面,泥沙淤积形成沃土,促进了砀山梨、萧县葡萄等农业特色产业,也为陶瓷业(如界首彩陶)提供原料,同时人口迁移与重建过程还推动了酿酒技术交流,为古井贡酒等名酒提供了历史背景。

本场讲座中,陈超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,为大家呈现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辐射区的历史文化面貌,让听众对该区域有了更直观、深入的认知,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